一篇一篇 解读统编:小学语文统编新课这样教(一、二年级卷)

  • 978-7-5702-1153-1
  • 16
  • 何捷 著
  • 长江文艺出版社

内容简介

统编教材不会用,新课不知怎么教,《一篇一篇 解读统编:小学语文统编新课这样教》就是针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之书。 本书分为教学解读和教学实录两部分,第一部分针对小学一、二年级语文统编教材进行细致解读,涵盖识字、口语、阅读、写作等基础课型,并重点对新课文进行了单篇深入剖析。第二部分精选统编新课教学课例,从设计理念、教学过程到环节解析,立体呈现有趣、有料又有效的范本课堂。

作者简介

何捷,福州教育研究院教研员,福建教育学院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所研究员。全国首届十大青年名师,全国首届“具有重大影响的写作教学名师”。被业内专家称为“卓越写作教学名师”;被孩子称为“有魔力的作文老师”;被家长称为“让孩子爱上作文的魔法师”。福建省作协会员。“游戏作文”“百字作文”创始人和倡导者,近年来提出“写作教学进行时”这一作文教学主张。已出版畅销书《何捷老师的游戏作文风暴》《小莲藕学作文》等三十余部个人专著。微信平台“语文榕”备受关注。

试读

不可“想当然”

 

和青年教师备课统编本二年级上册第二十二课《狐狸分奶酪》,发现青年教师的文本解读喜欢“想当然”。教师在教学中非常强调要得出一个结论——狐狸是很狡猾的。确实,狐狸凭借自己的伎俩,独吞了奶酪,让熊大和熊二兄弟俩一口都没吃着。

“狐狸狡猾”这样的解读结果看起来绝对正确,实际上是一种简陋的思维定式,通俗说,就叫“想当然”。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狐狸就是狡猾的,所以教学的结局也可以预见——批判狐狸的狡猾,告诫大家不要做像狐狸一样的人。想当然地解读教材,实施教学,将导致最终的无效。教材解读时的“想当然”就足以导致教学陷入陈旧落后,原地踏步的状态——教和没教都差不多。因为即便不教,小孩已经认定狐狸是狡猾的。

结合这一课,我们给出统编教材的文本解读的“三不原则”,避免“想当然”的惯性思维随时随地作祟。

第一个“不”,叫“不简单”。

以此课为例,狐狸真的只是“狡猾”这么简单吗?让我们来看世界各国故事中的狐狸,它们各不一样。法国著名童话《列那狐的故事》中,列那狐在面对狮王的强权、公狼的霸道、雄鸡的弱小无助时,总是能以自己的聪明机警左右逢源。当然,列那狐也有糟糕的一方面,他有时也欺压平民百姓。再看日本童话中的狐狸,日本文化中,“狐”和“狸”是分开的,“狸”经常以头戴金币的形象出现,是招来福气和运气的,如七福狸。宫崎骏著名动漫《百变狸猫》中的狸猫,相信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绝非狡猾吧。中国古代故事中的狐狸,倒是有狡猾的坏样子。例如入选教材的《狐假虎威》,选自《战国策·楚策》,最后故事的名字成为成语后,分明解释为:狐狸假借老虎的威势,比喻依仗别人的权势来欺压人,含贬义。又如明清小说《聊斋志异》中的狐狸,成仙也好,做鬼也罢,都有温情、笃定的一面,基本在故事中都具有超越凡人的善良与正义。最古老的古希腊寓言《伊索寓言》中的经典故事《狐狸和乌鸦》,应该是奠定了狐狸狡猾形象的基础吧,欺骗乌鸦得到肉,让小孩记忆犹新。

原来,我们的惯性定势思维,在公元前三世纪就已经开始了。这样想来,如今,是否更需要改一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