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长江文艺出版社65周年 那些能传世的好书是这样打造的

发布日期:2020-12-31

■周百义(长江文艺出版社原社长、湖北省编辑学会会长)

本文刊载于2020年12月25日《中国出版传媒商报》

 

《中国新诗史(三卷本)》荣获第八届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著作论文一等奖

 

  从1955年应时而生到今天在文艺类出版社中出类拔萃,65年来长江文艺出版社一直秉承着“人文长江,源远流长”的价值观,坚持“精英文化、大众趣味、百姓情怀”的出版理念,为中国文学做记录,为读者提供双效俱佳的文艺精品。

  “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是长江文艺出版社长期以来自觉承担的使命,坚持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满足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推出了一大批叫好又叫座的精品图书。

  当我走进那幢五层高楼房的大厅时,一眼就看见在楼梯右边墙壁上嵌入的铭牌:中南文艺出版社 1954年。

  我并没有想到自己要进的长江文艺出版社,与这个牌子有什么关系。几年后,出版社老领导和穆熙要我为他的作品《涟漪集》写序,我才知道这个牌子代表了我们这家社的前世今生。

  和穆熙是这个社的元老。那时,江城刚刚解放,他作为参加革命的知识分子,来到了出版社。不过,那时他还在文艺组。直到1954年,才正式成立文艺出版社,而且,叫“中南文艺出版社”,因为当时武汉是中南地区的首府。

  他在文章中记载了那一代出版人是如何满怀热情,夜以继日地迎接江城的第一缕朝霞。是如何用通俗易懂的出版物,帮助翻身的农民读书识字;是如何歌颂生活中的新生事物,拥抱合作化和人民公社,还有大跃进……

  不过,当我走进汉口新育村这个紧邻京广铁路的苏式建筑时,已是1987年7月的一天下午。炙热的阳光从茂盛的梧桐树叶间投射到我兴奋的脸颊上,至今,我仿佛还能听见当时的心跳——我庆幸自己能够成为一位出版人。

  我曾经在家乡担任过县文联主席,拜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改革所赐,得以在而立之年再度进大学读书。毕业时,我放弃了原有的职务,来到无比向往的出版社,当上了一名编辑。因为,我喜欢这个与书本打交道的职业。

  那时,长江文艺出版社刚刚从湖北人民出版社分开不久,办公地点狭窄,我所在的小说编辑室和《当代作家》编辑部租借了左巷居委会的两间房子,办公桌紧挨着,人几乎只能侧着身子才能到座位上去。但我从这儿出发找到了河南作家二月河,那是我当编辑第一次外出组稿,就认识了后来誉满全国的历史小说作家。从此之后,我与他交往了31年,出版了他所有的历史小说。直到他去世,他在南阳墓园的黑色大理石墓碑上镌刻了我为他撰写的祭文。如果总结我的出版经历,几乎贯穿了与他交往的半生。我在祭文末尾的落款写上:“长江文艺出版社周百义”十个字。

  我认为我的一生,与长江文艺出版社是紧紧相联的。尽管我后来又曾调到了其他单位工作,但我仍以长江文艺出版社的一员而自居。我在《长江十年》那本回忆录里曾写道:10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并不算短。从41岁到51岁,应当说是人生经验最为丰富、精力最为充沛的10年。这10年我交给了长江文艺出版社,是我最为欣慰、也最引以为豪的长江10年。如果没有这10年的拼搏,我的一生可能会是另外一种风景。

  我这里提到的10年,是我担任长江文艺出版社社长的10年。10年里,风云际会,我与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同仁们一起,有幸一起走过,那风,那雨,还有秋天收获的时刻。

  如果一个出版人回忆一生,能够提及的是那些能留给后世的图书,出版社则更是如此。长江文艺出版社从上个世纪开始,就注意了打造产品线。今天,在人们都热衷于出版教材教辅的时代,而长江文艺出版社却靠大众图书,撑起了出版社的天空,与几代出版人的坚守分不开的。

  原创长篇小说,代表了作家的创作高度,也代表了一家文艺出版社的追求。上个世纪末,香港《亚洲周刊》评选中文小说百年百强,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余华的《活着》和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入选。新中国成立70周年,评选70部长篇小说,姜戎的《狼图腾》和二月河的《雍正皇帝》再度入选。两年一度的中宣部“五个一工程”,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长篇小说《张居正》《远去的驿站》《大江东去》《雪祭》相继榜上有名。还有四年一届的茅盾文学奖,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张居正》和《一句顶一万句》两次夺魁。“九头鸟长篇小说文库”和“历史小说大系”,近百种长篇原创小说,书写着出版人的使命与荣光。

  当然,回顾历史,人们不会忘却带领文学跨过上个世纪的“跨世纪文丛”。这套汇集了67位作家70部作品的丛书,不仅代表着严肃文学的回归,而且为新时期文学的复兴留下了纪念碑。从老一代作家汪曾祺、王蒙、李国文、张贤亮到文学新秀莫言、余华、苏童、铁凝、池莉、刘震云、阎连科等,他们大多从这里走向了文学的圣坛,成为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文学符号。

  谈起产品线,人们不会忘记长江版的散文选集,不会忘记长江版的外国文学译丛,更不会忘记长江版的现代文学选本。那一本本洋溢着青春色彩的“白桦林丛书”,那一本本凝结着人类智慧的“圣贤人生丛书”,都曾登上了全国的畅销书排行榜,而且,一版再版,成为出版社的看家书、常销书。

  如果说出好书是一位出版人的职业追求,那么培养人才,则是出版社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长江文艺出版社虽历经过曲折,但自改革开放以来,却是步步为营,从一个地方小社,迈进全国文艺出版社的前列。这与长江文艺出版社已经积聚了一批志同道合的人才有极大的关系,与一代又一代出版人的接续奋斗有极大的关系。他们秉持“精英文化,大众趣味,百姓情怀”的办社理念,通过“常销加畅销”的出版策略,不断“追求卓越,实现完美”。出版社的经营规模逐年扩大,优秀图书层出不穷,出版社形成了良性发展的大好局面。

  当然,长江之滨的长江文艺出版社有今天的影响力,与“立足武汉,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发展战略有关。2002年,出版社在北京创办《报告文学》编辑部,聘请专家担任主编,在全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2003年,在北京创办图书出版中心,聘请“金黎组合”担任职业经理人,出版人安波舜和青年作家郭敬明的相继加盟,进一步地扩大了长江文艺出版社的市场影响力;2004年,在北京创办外国文学编辑部,聘请老出版人刘硕良为社长助理、编辑部负责人,出版了一批优秀的人文社科图书。

  时逢庚子,长江文艺出版社栉风沐雨,迎来65岁华诞。回首往事,我们忘不了长江文艺出版社老一辈留给后人的严谨作风和优良的精神资产。他们是:胡天风、田中全、陈东华、和穆熙、卢明生、邱祥凯、鲁文忠……他们的名字,注定要璀璨在长江的上空。

  往事并不如烟。借用莎翁的一句名言:一切过往,皆为序章。长江文艺出版社新的篇章,期待新一代的长江人去书写更为辉煌的明天。

长江文艺出版社领导班子

 

                                             本文刊载于2020年12月18日《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