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青诗精编(初中语文配套阅读•新版)

  • 16
  • 艾青 著;程光炜 选编

内容简介

此书是“初中语文配套阅读丛书”之一。艾青诗精选,歌颂人民礼赞光明的不朽诗篇,著名艾青研究专家亲定编选体例。所选诗作包含艾青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和代表作《我爱这土地》《太阳》《鱼化石》《光的赞歌》等。艾青诗歌集历史性、思想性和艺术性于一体,深沉忧郁地唱出了祖国的土地和人民曾经所遭受的苦难和不幸,饱含着对国家、土地和人民的真切感情。

作者简介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正涵,号海澄,曾用笔名莪加、克阿、林壁等,浙江金华人。中国现代诗的代表诗人之一,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北方》《向太阳》等。艾青以其深沉忧郁的爱国抒情诗享誉诗坛,他的诗紧贴民族土壤和民众感情,对中国新诗的发展产生了长足的影响,被誉为“人民诗人”。

 

程光炜,男,195612月生,江西省婺源人。文学博士。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中国当代文学史。代表性著作《文学史二十讲》等。

试读

导读

程光炜

 

艾青(19101995),浙江金华人。曾在乡下保姆家寄养,对土地、民众产生了依恋感情。短期在杭州西湖国立艺术院(今浙江美院)就读,经该院著名画家林凤眠先生推荐,1929年到法国留学。因与父亲念经济专业的意愿相违,被中断学费,在巴黎塞纳河桥头业余习画。1932年归国。这种沮丧愤懑情绪,在早期诗作中多有流露。但这段习画经历形成的色彩感和立体感的思维方式,对他后来的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影响。

艾青回国后求职不顺利。他曾因参加上海左翼美术家组织被捕,后在常州师范教书,生活始终不够稳定。这种处境,造就了一位反抗社会、观念先锋的青年诗人。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问世。在短暂的现代诗实验之后,艾青与土地和人民紧密相连的思想艺术特色,在此显出端倪。1937年抗战爆发后,艾青携家人先后流亡武汉、山西临汾、湖南新宁和桂林,在临汾民族革命大学、新宁师范执教,亲见挣扎于铁路沿途的大批流民和伤兵,他们颠沛流离的沉痛感受,唤醒了他异常强烈鲜明的家国意识,创作出许多名传一时、堪称不朽的抗战诗篇,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乞丐》《手推车》《向太阳》《我爱这土地》和《火把》,从而奠定了他伟大的抗战诗人的地位。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艾青从重庆转道延安。经历了延安整风、大生产运动等一系列事件,后来响应号召到乡下采风。1949年进京,先后任《人民文学》副主编、《诗刊》编委,1956年被错划右派。1958年,因得延安结识的王震将军帮助,到新疆石河子建设兵团落户,长达21年。1975年回京治疗眼疾。1979年平反昭雪。创作进入了第二次高潮期。写有作品《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大斗技场》等诗作。艾青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等职。1995年在北京病逝,享年85岁。

艾青的诗歌创作分为早期(19321937)、高潮期(19371941)、沉寂期(19411979)和复出期(19791984)。真正代表了他创作高峰和最高成就的,是1937年至1941年短短四年。因日本入侵,中国丧失了大片国土,诗人与流民、伤兵的队伍裹挟一起,经历了从杭州到武汉、临汾、新宁、桂林和重庆大半个中国颠沛流离的艰难生活。这使他从早期受法国象征派诗歌和印象派画的影响下走出来,探索出一条富有民族色彩的艺术道路。他的诗,擅长用色彩感强烈、立体感鲜明的画家眼睛和艺术手法,与大地、太阳、北方广袤的泥土、民众痛苦的脸色等意象相结合,铸就了属于艾青独有的诗歌艺术风格。《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以中国河流上的风雪之夜为背景,诉说了船夫和民众国破家亡的沉痛心情。《向太阳》用异常强烈的太阳意象,表达了国人在侵略军铁蹄下坚贞不屈、向往光明未来的昂扬情绪。《手推车》写出了北方人民质朴坚毅的性格。《我爱这土地》传达了诗人热爱土地和人民的深沉感情。《火把》写于湖南新宁乡下,一次偶然的经历,让诗人产生了丰富的想象。他寓居深山之中,想象自己投身到炽热、坚定的抗战洪流当中,在拥挤向前的游行队伍中感受到集体力量的强大召唤。作品采用抒情长诗与叙事诗相结合的手法,通过抒情、叙述、人物对话等多重技巧,书写了中华民族在最困难时期的一部史诗。除此之外,艾青这时期的很多短诗也堪称精湛,如《乞丐》《冬日的林子》《桥》《秋晨》《冬天的池沼》《树》《山毛榉》《小马》《灌木丛》《荒凉》《篝火》等。短诗是艾青写作长诗间隙的练笔之作,即使如此,他也精雕细刻,用心经营,显示出很高的艺术才华。这些作品,不仅在抗战时期的中国流传甚广,而且也以其文学经典地位,永载中国文学史的史册。

20世纪40年代末,因各种复杂原因,艾青的诗歌创作进入了较长的停滞期、沉闷期,虽写出不少作品,但大多价值不高。1979年进入新时期以后,艾青重新复出,创作了《在浪尖上》《光的赞歌》《古罗马大斗技场》等影响很大的诗篇。其中,《在浪尖上》曾在北京工人体育场万人大会上朗读,赢得了非常强烈的社会效果。它较早传达出久蓄于民众心底的彻底否定“文革”,开启新时期航船的普遍情绪。与他高潮期的作品相比,进入晚年期的这些诗篇,感情沉郁、内敛、深沉,手法更为朴素自然,但艺术感染力却不如高潮期的作品。进入新时期的艾青,已是七十岁的老人,他重登诗坛,再次参与到中华民族的大合唱之中,不失当年的雄风,这是中国诗坛的一道奇异风景。

在中国新诗史上,艾青与大多数早期浪漫派、新月派、现代派诗人不同,也有异于某些乡土派诗人。他诗歌创作的题材,紧贴民族土壤和民众感情,具有史诗眼光和视野;他善于捕捉重大历史事件和时代情绪,借以概括中国人民某一特殊时期的整体感受和思想感情,传达出中华民族最强烈的内心情绪。艾青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在迄今为止的文学史教材中,他是少有的专章叙述的大诗人之一。应该说,艾青的“人民诗人”的称号是实至名归。

关于编选体例,在此一并说明。艾青是经典诗人,最近几十年出版过数量众多的艾青诗选,可以说版本繁多,各有特色。这些版本,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当时社会环境和文学评价的影响,在选稿取舍和诗人评价上既有特色也有不足。经过几十年的历史和文学史沉淀,本选本力图体现以下编选特点:

一是诗人创作分期及其评价问题。关于艾青创作的分期,学术界应无大的分歧,先后是早期、高潮期、停滞期和复出期;但创作成就的评价,又因社会历史因素羁绊,未能做到公允客观。本诗选认为,艾青1937年到1941年创作的高潮期,是他最高艺术成就的集中体现,而早期和后期则是其铺垫、过渡和结束。

二是作品取舍问题。本诗选基于上述客观评价,高潮期作品选用较多,而早期和后期作品只作为陪衬角色予以彰显,便于读者了解诗人一生创作的大致梗概。表面上,这种取舍失去了各时期的平衡感,但作者的艺术成就更为集中突出。所谓“诗选”,应以作者的最高水平为标准。

三是短诗的选用。以前的诗选偏重于选用作者的长诗,认为这些作品代表了艾青的最高成就,是其艺术特色的突出体现。本诗选在这一框架中,有意选用作者抗战中后期的短诗,以弥补这种缺憾。短诗在作者一生创作中的地位,不应该被忽视。

 

 

 

辑二  抗战:我爱这土地

 

阅读提示:

1937年到1941年的短短四年,是艾青创作的高潮期,也是他的诗作思想和艺术日渐饱满成熟的时期。加之山河破碎与个人流离的生活,让他目睹了抗战时期的中国史诗般的历史场景。这四年,他用天才之笔,为我们多灾多难的民族绘制了一部不可多得的壮丽史诗。

 

他起来了

 

他起来了——

从几十年的屈辱里

从敌人为他掘好的深坑旁边

 

他的额上淋着血

他的胸上也淋着血

但他却笑着

——他从来不曾如此地笑过

 

他笑着

两眼前望且闪光

像在寻找

那给他倒地的一击的敌人

 

他起来了

他起来

将比一切兽类更勇猛

又比一切人类更聪明

 

因为他必须如此

因为他

必须从敌人的死亡

夺回来自己的生存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风,

像一个太悲哀了的老妇,

紧紧地跟随着

伸出寒冷的指爪

拉扯着行人的衣襟,

用着像土地一样古老的话

一刻也不停地絮聒着……

 

那从林间出现的,

赶着马车的

你中国的农夫

戴着皮帽

冒着大雪

你要到哪儿去呢?

 

告诉你

我也是农人的后裔——

由于你们的

刻满了痛苦的皱纹的脸

我能如此深深地

知道了

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的

岁月的艰辛。

 

而我

也并不比你们快乐啊

——躺在时间的河流上

苦难的浪涛

曾经几次把我吞没而又卷起——

流浪与监禁

已失去了我的青春的

最可贵的日子,

我的生命

也像你们的生命

一样的憔悴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

 

沿着雪夜的河流,

一盏小油灯在徐缓地移行,

那破烂的乌篷船里

映着灯光,垂着头

坐着的是谁呀?

——啊,你

蓬发垢面的少妇,

是不是

你的家

——那幸福与温暖的巢穴——

已被暴戾的敌人

烧毁了么?

是不是

也像这样的夜间,

失去了男人的保护,

在死亡的恐怖里

你已经受尽敌人刺刀的戏弄?

 

咳,就在如此寒冷的今夜,

无数的

 

我们的年老的母亲,

都蜷伏在不是自己的家里,

就像异邦人

不知明天的车轮

要滚上怎样的路程……

——而且

中国的路

是如此的崎岖。

是如此的泥泞呀。

 

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

寒冷在封锁着中国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