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家书》(名人家书典藏系列)

  • 16
  • 王阳明著,周月亮、程林评析

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对王阳明家书的客观呈现和精彩评析,引领读者走近一个真实、亲切的王阳明,一个不离烟火气、有着圣贤智、豪杰情的王阳明。 这些家书,有的谈朝局时政,有的论学问功夫,还有的话家长里短、儿女情长,但无一例外都蕴藏着王阳明心学的学理与真谛。它们是“良知教育”的范本,是王阳明把“知行合一”等思想落实到具体生活中的案例集合。其中关于“立志”“慎独”“养心”“克己”“精一”等心学功夫的论述,对于治愈当下个体的空虚和焦虑,依然有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王阳明(1472—1529),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又号阳明山人、阳明居士、阳明子,封新建伯,赠新建侯,谥号文成。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其创建的阳明心学是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学说之一。

周月亮,当代心学名家,国内王阳明研究领域知名学者,中国传媒大学阳明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曾出版《王阳明传》《孔学儒术》等著作。
程林,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心学名家周月亮入室弟子。阳明心学青年研究者,著有《王阳明的心学功夫》。

试读

王阳明家书序

悲观者往往正确,乐观者往往成功

吕峥

恩师周月亮邀我替新著《王阳明家书》(名人家书典藏)作序,荣幸之余,感慨万千。

十年前我还在中国传媒大学念书,周月亮教授电影美学。关于这门课的内容,印象已非常模糊,只记得他抛出一个语惊四座的概括:影视通巫术。

那是个魔幻的年代,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四万亿热钱弥漫神州,后又放水至三十万亿。房价狂飙突进,实体经济举步维艰。年轻人毕业即失业,马路上的跑车却只增不减。

周月亮是清寒的大学教授,也是富饶的硕学宿儒。一次,《走向共和》的编剧盛和煜到传媒大学演讲,几名师生陪他就餐。当听说身边坐着的是周月亮时,彼时风头正劲、炙手可热的盛和煜立即起身敬酒,满饮一杯。

周月亮风趣幽默,是个喜欢调侃人的老顽童,时不时还会去武术协会露两手。他的研究领域极为广泛,从《水浒传》到《儒林外史》,从佛学到王阳明,他的著述学理深厚,文献纯熟。匠心烛照,潜心沉笃。但细绎其思想,不难觇知那隐藏在嬉笑怒骂的文字背后的悲凉底色。

文人感时忧世,常想救弊补偏。然政治之诡,天意叵测,又有几人能一展平生所学?成功只是偶然,失败才是常态。当被造化的无形之手打到怀疑人生时,好一点的与世俯仰,从俗浮沉,等而下之者便如信仰崩溃的探花郎焦芳,阿附权奸,排斥异己,变成自己年轻时所反对的那种人。

十年前,我本打算创作韩非子的评传,但因周月亮的影响,最终写了本《明朝一哥王阳明》,没想到一炮而红,从此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韩非子与王阳明都看穿了人性。这不难,但也于己无益,因为透彻的背后只是一片虚无。难就难在重建意义,于漫漫长夜中找到一条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新路。

公元1506年,王阳明因反权奸、救言官,触犯上怒,被贬谪至贵州的化外之地龙场驿。万里投荒,居无定所,缺医少药,生活无着,王阳明陷入“瘴疠蛊毒之与处,魑魅魍魉之与游”的绝境,日夜煎熬,生出“俟命而已”的感叹。

那么,到底是什么助他刺破黑暗,乐以忘忧,悟道成圣,心通九境?

是儒家的君子人格:孔颜乐处。

孔门弟子众多,然孔子独垂青于颜回,盖因其即使在极端困苦的环境里,依然能保持乐观,坚守儒家之道,用《论语》里的话说就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孔颜所乐者,当然不是贫,而是道。这种精神被李泽厚总结为“乐感文化”,是儒家文化的根本特征,有别于西方的“罪感文化”和日本的“耻感文化”。

儒家的妄念在于:一个人道德高尚,就能成功。比如梁惠王当年问孟子:“你不远千里而来,有什么利于我们魏国的?”孟子说:“王何必曰利?”接着便开始兜售“仁义”,论证“有仁义则百姓拥护,不仁义则百姓反对。那么两国交战,必是有仁义者胜”。

虽有偷换概念之嫌,但也并非全无道理。

从某种意义上讲,一切失败都源于心理。人对某件事的态度,其实比这件事本身重要得多。比如某人的小说写了三年,未能出版。若他的态度是“失败”,那的确一败涂地;但若他的态度是“尝试”,那么这三年的时光就变成了积累经验。

大多数人的失败都是败于自己内心对某些事的认知,而非败于事情本身。

另一方面,人所相信的东西往往都是他自己愿意相信的,而不一定是真实的。因为很多真实的东西彼此之间是完全相悖的,无法被人理解。因此,人常常选择相信其中一种而否定另一种,以免自己崩溃。

从这个角度看,成功有时候就取决于信心,它给人以安定感和幸福感。世事千变万化,矛盾错综复杂,人必须具备从乱七八糟的现象中抽象出简单规律的能力。不管它靠不靠谱,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精神寄托,因为意义和规范是人性的两项基本需求,前者告诉人为什么而活,后者告诉人怎么去活。

宗教便给信徒提供了这两种慰藉,无论它看上去如何荒谬,也比一个人漫无目的地在寒夜里乱走强。

王阳明的“良知”与此类似。人人自有,个个圆成。一炬灿然,千灯相映。它是审视天地万物的灵明,在其观照下,客观事物的意义逐一点亮,价值次第呈现,原本死寂的世界顿时缤纷多彩起来。

良知一振,群寐陷醒。从此,“天下之人不复自安于规矩绳墨之内”,因为良知既然是每个人本自具足的“是非之心”,那么知识、真理乃至判断美丑善恶的标准都不再为帝王或学者所垄断,而是交还给了每一个个体。于是,王阳明的弟子和拥趸里涌现了一批富有批判和启蒙色彩的思想家,以狂者的胸次和无所畏惧的豪杰气概,唤醒人性当中“越名教而任自然”的自由冲动与“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担当精神。

王阳明对大明有再造之功,生前却一再遭权臣打压、奸佞排挤,“一屈于江西,再屈于两广”,形势一度危如累卵。左右无不紧张,风暴中心的王阳明却岿然不动,“不求天下信己,自信而已”。

此即良知之力,予人挑战一切的勇气,助人克尽纷嚣俗染,证悟“本体之乐”。

星空浩瀚,天公不语。在庞大而悠久的时空中,渺小而短暂的生命就是一出还来不及绽放便开始凋零的悲剧。《这个杀手不太冷》里,小女孩玛蒂尔达问杀手里昂:“人生是只有现在那么绝望,还是一直如此?”里昂回答说:“一直如此。”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每当你因为一个对的人或美好的事而暗自窃喜时,命运便张牙舞爪地扑面而来,将你珍视的东西撕得粉碎,扬长而去。痛苦、不甘、愤怒、绝望又有什么用呢?同样的戏码会不厌其烦地重复上演,直到生命落下帷幕。

人,必须随时准备好说再见。

然而,佛说烦恼即般若。过去已经过去,未来未曾发生。对过去的悲与乐,对未来的盼和惧,都不过是发生于当下的念头。

念头产生于思维,思维瞬息万变,并不真实(真实的东西是不灭的)。因此,大脑里的思维活动不能代表真正的你,而只是在用一种简捷的方法整合五官接收到的信息,以便你快速决策。

认同思维,多会落入偏见;超越思维,则可体认良知。归根结底,阳明心学就是由自由意志所决定的无条件的道德意识,不假外部带累。它是虚幻的理想和高蹈的口号破灭后,世人所能感悟到的最后一缕真谛,宛若漆黑一片的深海之中,那颗倔强发亮的明珠。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