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小说作家张鸿福新书发布会在济南举行

通讯员:长江文艺出版社 田敦国

发布日期:2024-07-29

  2024年7月26日下午3点,在山东国际会展中心5号馆湖北展区,作家张鸿福的长篇历史小说《红顶商人盛宣怀》新书首发式盛大举行。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刘玉栋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月斌济南市作协主席团成员张玉山等文学界专家莅临活动现场,和本书作者张鸿福先生一起,与大家共同分享《红顶商人盛宣怀》的创作历程。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康志刚出席了首发式,并代表出版方致词,高度评价了《红顶商人盛宣怀》的出版意义及文化价值。

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 康志刚

  本书作者张鸿福先生是著名的历史小说作家,现为济南市文联副主席、济南市作协主席。2012年来,主要以中国近代史为背景进行系列长篇历史小说创作,已出版《林则徐》《左宗棠》《李鸿章》《袁世凯》《大清王朝1860》等。张鸿福的小说常选取并不受到关注的历史侧面,通过丰富细腻的细节描写、有血有肉的人物塑造来填补了历史的空白,既充分展现了历史的复杂性、真实性、客观性,又对当时的社会的方方面面,做了一个详细的呈现和解读。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 刘玉栋

山东省作协副主席、《山东文学》主编刘玉栋表示,张鸿福是一位特别勤奋的作家,让人敬重。他的历史题材小说写了多卷,尤其是对晚清历史人物的书写,特点鲜明、独树一帜。可以说,他是当前最优秀的历史小说作家之一。

  盛宣怀本身就极富传奇性,他生于1844年,到1916年去世,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激荡最复杂的年代,所以他的一生也极大地折射出了那个时代的风云变幻,像盛宣怀这样的人物,人生经历和个人足迹,以及围绕着他自身发生的历史事件,都非常清晰,在小说情节上,几乎没有虚构的空间。而这部历史小说,极富感染力的恰恰在文学性本身,其语言、细节、结构,特别是人物形象塑造上,都极具特点。

活动现场

这部长篇小说另一个特点是,作者在故事情节的推进中,加了一些小人物。并且,这些小人物被作者塑造得饱满生动。通过这些小人物与盛宣怀的关系,展示出盛宣怀在日常的思想情感方面真实的一面。

这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力作,把红顶商人盛宣怀这一人物的深刻性、复杂性呈现在读者面前,既具有历史性、现实性和思想性,又有其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赵月斌

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赵月斌坦言,张鸿福擅作清朝故事。十卷本四百万字的“近代名臣”系列作品,有如一幅格局宏阔工笔深描的近代史长卷,左宗棠、李鸿章、林则徐、袁世凯等一大批毁谤不一的风云人物,纷纷撕下刻板的脸谱,走出固化的历史,变成了形神毕肖的现世中人。张鸿福沉潜研究中国近代史多年,既有小说家的敏锐和勇气,又不失史家的严谨和公允。其作品深深植根于史实而未囿于史事,而是拆除了历史的壁垒,扩张了小说的界限,让久远的旧人旧事具备了现实的映像,由此我们看到的清朝故事便不尽是苦大仇深的苦难教材,而是混同在尘埃里的光:它从百年的尘埃里来,又穿越了百年的尘埃。

《红顶商人盛宣怀》是在作家完成了“近代名臣”系列,及反映洋务运动的长篇小说《大清王朝1869》等五部12卷大部头的近代历史小说之后奉献出的又一部长篇力作。小说既依托于真实的历史,又不乏精妙的虚构,让盛宣怀这样一位难有定论的历史人物呈现出栩栩如生的个性魅力。整部作品既有宏阔的大格局,又有入情入理的小细节,既写出了盛宣怀“不凡”,又写出了他的“平凡”,总之,作家尽其可能地塑造了一个创造了历史又被历史塑造的“个人”。

济南市作协主席团成员 张玉山

济南市作协主席团成员张玉山认为,《红顶商人盛宣怀》是一部优秀的历史现实主义或者历史写实主义作品。作家张鸿福一肩承担了历史学家和历史文学作家的双重任务,他的作品重在写实,结构宏大,根脉清晰,资料翔实,运筹缜密,前后映照,左右顾盼,与其说《红顶商人盛宣怀》是一部历史小说,不如说是一部洋务运动史学研究,他站在史学家的高度俯视每一个历史事件和人物,站在文学家的角度去根究、追溯历史的渊源,在创作中,他不允许自己管窥蠡测、揣摩和演绎,因此他的小说具有很高的史学、文学和艺术价值。

  《红顶商人盛宣怀》可以拆分成两本书来阅读,一本是文学版的《红顶商人盛宣怀》,一本是史学版的《红顶商人盛宣怀》。文学版的《红顶商人盛宣怀》准确记录了盛宣怀“办大事、做大官”“一手官印,一手算盘”、从科场失意到商业领袖、从幕府文员到位极人臣的传奇人生,通过协办洋务、平步青云、兴办实业、创办大学、慈善济民等历史事件成功地塑造了盛宣怀 “智虑周详”“精明稳练”“刚柔得中”的人格魅力。《红顶商人盛宣怀》一书,结构舒朗,语言通透敞亮,与引用的奏折、书札、电文浑然一体,读来饶有意味。作为史学版的《红顶商人盛宣怀》,其实是一部洋务运动史,书中详细介绍了天津教案、甲午战争、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始末以及带来的连锁反应,深刻地反映了一代人的觉醒和救亡图存、“求富”“求强”的历史担当,在“百年未有之变局”的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活动现场